滋養人生花園與內在空間 《心靈風水丨內在空間調頻》
內在智慧
走出內耗,找回你的內在節奏
焦慮、倦怠、卡關?真正拖住你的其實是......
這篇文章想送給正在努力,卻覺得卡住的朋友。如果最近你也常常感覺累、焦慮、內心很忙,但又覺得前進得很緩慢,先別檢討自己、湵慕別人的行動力,現在的能量可能正處在內耗的狀態。
今天,我想跟你一起拆解,如果遇到這種持續運轉卻停滯不前的迴圈,我們如何找回流動感呢?
我自己,也是個很「擅長努力」的人。習慣靠著意志力跟使命感硬撐。
我還記得有段時間,是我同時在製作課程、忙工作也忙家事。每天待辦事項排滿滿,早上睜開眼就開始安排……,晚上睡前也在思考明天要做的事。
當時我越想周全,越覺得什麼都沒能顧全,愈來愈費力。可想而知這種生活品質不會太好。其至連決定去僻靜,也因為想找個「完美」的地方而搞得壓力很大。
⠀
覺察你的內在空間
那段期間我觀察到一個重點:覺察自己的內在空間。
當我們的內在空間被堆滿了目標、責任與期待,就很容易也堆積了焦慮、疲累與無力感。
朝向目標的努力沒有錯,但同時也要去覺察到,是不是有太多的努力,不自覺地放在對抗。
如果這些努力的行為,是為了要對抗什麼,那麼行動起來就會產生大量的摩擦力。
當付出100分力氣往前,又有50分相反的摩擦阻力,就會消耗更多力氣,只能前進一點點。
我後來發現,很多看起來的卡關、沒有行動力,其實是內在空間被塞滿了這些對抗所導致的。如果行動不是來自對齊內在的選擇,而是不肯面對自己的狀態,就會像一邊踩油門一邊踩煞車。
這種摩擦阻力就是大家常說的內耗,我在陪伴個案的過程中,也常見到他們陷在這樣的對抗裡。我發現有三種常見的內在對抗模式。這三種內耗,都在消耗我們的生命能量。
⠀
內耗的三種對抗模式
1.對抗自己
對抗自己來自於不接納自己的狀態。
如果不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態,明明身體已經疲累,卻還不休息;明明不擅長做某件事,卻告訴自己這是必要的,大家都這麼做,於是硬逼自己做。
不接納,有可能反而會一直想證明自己「才不是」這樣的,這樣一來其實是用行動來逃避面對自己。
這些努力,表面看起來像是積極進取,但內在,其實是在削弱你對自己的信任。
因為不信任現在的自己,才一直做更多,為了證明自己、為了不被批評、為了不落後。
而這樣的努力,不但不能真正幫助你,還會讓你越來越耗竭。但真正的力量,是從擁抱自己所有的樣子開始。
當我們不願意接納現在的自己,就會不斷想靠行動來證明「我才不是這樣」。但那其實是一種自我否定的行動模式。
真正支持你的行動,不該來自恐懼與羞愧,而是來自愛的選擇。
先接住當下的自己,再從你的珍視與願意出發,走向你渴望的方向。
由愛的選擇出發的行動,會像是這樣的:
「我願意這樣做,因為這與我珍視的東西有關。」
對比於:「我必須這樣做,不然就不夠好。」
「我知道我還不熟練,但我願意給自己時間去學習。」
對比於:「我不可以表現不好,否則就太丟臉了。」
簡單來說,由愛出發的行動是先接住當下的自己,再從珍視與願意出發,走向你渴望的方向。
⠀
⠀⠀
⠀⠀
⠀
2.對抗現況
很多時候,內耗,來自於我們無法接受現在正在發生的。我們明明知道事情有它的進程,但我們內心卻抗拒接受現在就是這樣。 我們想跳過等待,想快轉進度。
當事情不如預期,我們說:「為什麼會這樣?」
當關係出現裂縫,我們想:「這不應該發生。」
拒絕當下的樣子,會讓我們陷在不甘心與無力感裡。
在這樣的時候,有一位我很常回想起來的老師,就是老子。老子教我們「順其自然」,就是在教我們接納正在發生的一切。「無為」和「什麼都不做」是不同的,「無為」是不違道、不違時、不逞強。
接納並不是被動地放棄掙扎,接納其實是主動的。它是有意識地決定,決定不再陷入在否認與膠著中,願意走出來,依現在的情況重新選擇,去尋找新的可能性。
否認現況,不會讓它消失;只會讓你更遠離新的可能性。
我們都很不想承認我們在抗拒現況,但如果你最近焦慮、倦怠,可以想想,最近有什麼事,是你明知改變不了,卻還在默默對抗的嗎?
⠀
3. 對抗改變
後一種內耗,來自於對改變的抗拒。
表面上,我們說想改變、想突破,但其實內心很怕失去控制,怕踏出去之後會更糟、會被看見不夠好,或者什麼也沒發生。
我們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了,其實只是還沒允許自己離開熟悉的安全感。
於是,一邊渴望新局面,一邊死守著舊模式,讓自己卡在曖昧又消耗的過渡期。
因為你看起來還在思考、還在準備,但其實已經停止移動。這樣的模式,讓我們可以繼續扮演「我有在努力」的角色,卻不用冒真正的風險。
如果你想要推出你想了很久的服務提案,卻總是覺得還要再進修什麼、再做多一點市場調查,遲遲無法真正開啟第一步,那也許是你在拉長準備,來逃避行動。看似很忙,實際上,是一種高功能型的拖延。
我們越想掌控一切,就越會陷入內耗,但當你開始允許走入未知,你會發現,轉變的過程才會為你帶來力量。
一次又一次你會愈來愈明白,無論發生什麼,你都有能力承接自己。
⠀
⠀
⠀
⠀
內耗,會讓人走向倦怠(Burn out),但很多人沒察覺。
曾經有一個客戶跟我說,她每天安排得滿滿,忙著回訊息、處理進度、還要兼顧家裡。 表面上她看起來很有行動力,但她告訴我:「我覺得自己好像快要不見了。」
有聽出來嗎?她不是反應「我沒時間」,她是說「沒有自己」。
如果你行程滿檔,但仍然活力旺盛,累並快樂著,這或許沒有問題。 但如果已經感覺不到自己的熱情、方向、甚至存在感,就是你的身心靈都在提醒你要改變了。
我覺得burn out像是處在日復一日的耗電模式,直到有一天你發現,你已經沒有想做任何事的能量了。
很多人在 burnout 的時候以為自己只是累了,休息一下就好,但如果休息後仍用同樣的模式運作,只會過一段時間又再次重演。
當你做的事不再呼應你的價值、熱情與靈魂狀態,內在的火就會慢慢熄減。
⠀
⠀
⠀
⠀
努力等於有價值?
有時候我們不想承認自己 burn out,因為我們已經綁定了「努力=有價值」這件事。
但我們價值不必被任何事綁定,真正的價值,來自於你的存在,不論你多認真,或多躺平。不論你在做什麼,或不做什麼。
你的價值來自你這個特別的存在,真實面對自己的感受、真實地做出選擇、真實地去創造什麼。
不是做給誰看,也不是為了達到什麼標準,而是因為這就是你。
別把自己困在一定要如何如何才有價值的牢籠,
那只是這個社會給人的焦慮幻覺,而你有選擇不買單的自由。
我們也可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件事。
當你感到焦慮、恐懼、不安全時,大腦裡的杏仁核會被啟動,這是一個與「威脅反應」有關的區域。
杏仁核被刺激後,你會進入「戰或逃」模式。這不是讓你放鬆去感受,而是讓你進入立即反應的狀態。
所以你會發現:
- 當你越焦慮,就越容易做出過度努力的行為。
- 越怕沒結果,就越想用做、用衝、用硬撐來填補那個焦慮。
但這種「緊急模式的努力」,其實不是源自真正的創造力,而是來自防衛系統。
⠀
⠀
無為的邀請
我發現老子的「無為」,正是邀請我們從這種緊繃的預設模式中退出,回到一種更深層的安定與自然節奏。
因為內耗的本質常常是:你在努力的事,跟你真正重視的事「脫鉤」了。
你用力的方向,不再對齊你的熱情、價值、使命,以及你想要的生活方式。你的努力沒有回應到你內在真正在乎的東西。
於是我開始進行一個我稱之為無為的實驗,我希望我的行動是從 Being 流出的自然表達, 而不是從恐懼裡推動出來的焦慮產物。
每當猶豫或感到壓力時,我會問自己正在對抗什麼?有什麼地方可以鬆開一點點嗎?
然後重新選擇與我內在對齊的行動。我喜歡這種與內在節奏共同流動的狀態。
如果你讀到這裡,也有些類似的經驗或感觸;如果也需要先暫停下來檢視此刻的狀態,或許也可以問問自己:
現在正在對抗什麼呢?
現在的忙碌,是為了你真正重視的事嗎?還是為了逃避某個感覺?
有時候,與其一直推著自己前進,不如先停下來檢查內在有哪些摩擦阻力,
然後,讓生命順勢而行。
也許你會發現,當你不再焦急,原本的膠著反而開始自然地流動。
不需要更用力,只要時時確認,現在的行動,有回應內心真正在乎的嗎?
此刻是不是還走在自己真心想走的路上?
當我們不再只用行動力來壓過內在的聲音,
反而會更清楚,什麼是真正值得走的方向,而哪些是可以放下的負重。
⠀⠀
訂閱靈感電子報,每月接收幫助你綻放豐盛的靈感真心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