滋養人生花園與內在空間 《心靈風水丨內在空間調頻》
內在智慧
不生氣,也能生出氣勢!
減少忿怒與煩惱的祕密:佛陀智慧的生氣劍
剛搬回台北,也從飯店式管理的大樓搬到要自己收包裏快遞的華廈,還有點不習慣。
前幾天早上有人按鈴,開門只見一位氣沖沖喘噓噓的鄰居大哥朝我指責:新搬來的哦!為什麼要把電梯固定住停在你這層?你知道我是從B2爬樓梯上來的嗎!
當下莫名奇妙,但以和為貴的天秤本性還是先瞭解事情脈絡,和氣回應,說明此事在邏輯上的不可能。
對方也發現可能找錯人撒氣了,扭頭往樓上找他認為的嫌疑犯,邊再回馬不甘示弱補一句,以後不要亂按電梯!
我笑出來。好久沒見識到這麼舊時代的反應方式。接著就聽到樓上傳來愈來愈大聲的吵架聲。
回頭想到,這是不是在提醒我要來看看剛收到的這本書了。方言文化出版的《佛陀智慧的生氣劍》。
收到編輯邀約時,我就想,這本書很有意思,應該可以來錄一集和大家分享,宇宙便派來一位天使現身說法,上演一個氣噗噗的生活故事來給我當素材。
過幾天和家人說起這事,果然以他的做法一定是會懟回去的。我沒和人家生氣不是因為修養好,只是因為吵架既不文明也不優雅,我可不想壞了我的好心情。
讀到書中提到佛典中說明「忍耐」的意思,並不是壓抑怒氣,而是不被奪走心神,如此能夠守護真正有價值的時間。不把時間浪費在忘想地域。
什麼是妄想地域呢?首先,地域這兩個字是地點場域的地域,不是天堂地獄的地獄,它指的是偏離事實的想像領域。當我們陷在這裡,就會被情緒劫持,浪費掉真正可用於創造與幸福的時間。
簡單來說妄想,就表示那不是事實。只要不屬於事實的,都可以歸納到妄想。
⠀
覺知妄想地域:區分什麼是事實,什麼是妄想
以我的觀察,在教練或療癒的經驗中,光是協助客戶分清楚什麼是事實,什麼不是,對他就很有幫助了。
書裡舉了三個典型的妄想地域。
1.妄想符合自己期待的發展:
比如,覺得最近這篇文章一定能爆紅,但結果不如預期,於是感到沮喪。
2.對他人的期待:
比如,期待部屬和你一樣的工作態度,實際卻不然。覺得先生應該要同理我,但為什麼總是不知道我在想什麼。
3.主觀偏見:
以我的主觀的標準認為事情應該就是要如何運作才對,比如,很常見的,酸民在社群上的言論。社群上各持己見的人不吐不快,一觸及發。
作者特別提到,當你對他人感到煩燥時,就表示你過度擴張了主觀惼見,擴大了妄想地域的範圍,把「我認為、我覺得」當作事實。
他說,「渴望獲得更多認可而產生焦慮或煩躁」,或者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」,也是過度擴張了妄想地域。
為什麼呢?因為這些想法的根基並非事實,而是比較、揣測或假設。
- 「渴望認可」是假設別人的認可能決定我的價值。
- 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」則是建立在片面的觀察與比較上,而非全面的事實。
這些都不是「百分百可驗證」的真實,而是主觀心念擴張出來的幻象。
我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法,不確定時,只要問問自己,這百分百是事實嗎?如果答案是否,那就只是「我覺得」。
比如:
「先生最近脾氣很大,動不動就生氣。」這不是事實,而是你的想法。在還沒和先生溝通前,事實是,我們在這週有過兩次爭執。
「他根本不在乎我。」 這不是事實,事實是:「他這週回覆訊息的速度比以前慢。」
「我對這個項目沒有天賦。」 也不是事實,事實可能是:「我在這個領域練習的時間比別人少,目前還沒有看到想要的成果。」
作者說,所有的妄想地域都是始於「我認為」的妄想。而且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,無限擴張這個妄想地域。
於是,只因為現實生活的發生與腦中的期待不同,就會容易引發生氣、怨懟和批判。
⠀
看清眼前的事實
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有名的佛教僧侶草薙龍瞬,暢銷書《不反應的練習》或許你也有聽過或者已讀過。
看到這裡,或許會以為他要傳遞的佛陀智慧是要教人「以和為貴」,不要生氣,但其實他想傳遞的是,要學會適當地表達忿怒,並且不對不重要的人事物引發忿怒,浪費精力。
佛教經典中關於嗔怒的智慧非常多,他把它們整理出來,帶到高壓快節奏的現代生活,幫助我們看清那些揮之不去的過去,和對未來的不安。因為,焦慮、懊悔、壓力,本質上都是嗔怒的變形:
- 焦慮,是對未來「如果不如我所想」的抵抗。
- 懊悔,是對過去「為何沒照我所願」的反抗。
- 壓力,是對當下「不想要承受」的抗拒。
換句話說,當我們學會正確面對怒氣,就能同時鬆開這三種情緒的糾纏。
前面提到,透過覺察,我們可以及時看見自己的「妄想地域」,不讓它無限擴張。其實方法很簡單,就是把注意力收回來,專注在眼前確定的事實,而不是腦中假設的劇情。
我們只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:
- 此刻的事實是什麼?例如:「今天有兩份工作要完成」、「我和對方剛剛爭執了兩句」
- 下一步我能做的行動是什麼?例如:「先寫完一段報告」、「先深呼吸三次再去溝通」
當我們把思緒放在「眼前的事實」與「下一步行動」上,心就不會再被無限延伸的假設與想像牽走,而能真正一步一步往前。
舉個例子。
當你覺察到腦中焦慮的妄想:「這份企劃一定會被老闆打槍,我做得不夠好。」
拉回到事實,事實是:今天下午三點要開會,我的企劃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二。
那麼下一步可以:把最後一部分補齊,並先列三個可能的修改方向。
再舉個例子。
如果你覺得「我就是不適合公開演講,我一定會出糗,大家都會笑我。」
回到事實是:
上一次演講時,我因為緊張有停頓了幾次;同時,也還是把主要內容講完了。
下一步:
先分析讓我緊張的原因,如果熟悉感可以緩解緊張,就透過錄影的方式練習幾次,讓自己增加熟悉感。
⠀⠀
⠀
⠀
把心力放在「有價值的事」
以上談到如何處理自己生出的「妄想地域」。那麼,當別人把妄想地域強加在我們身上,甚至挑釁我們時,又該怎麼辦呢?
佛經說,答案是「忍耐」。
乍聽之下,也許會覺得:忍耐好弱啊,一點都不爽快,是不是輸了?——但且慢,先繼續看下去。
小標:忍耐並不是壓抑,而是不被忿怒奪走心神 或 他人是星星
作者進一步解釋:「忍耐並不是壓抑怒氣,而是不被(忿怒)奪走心神。」
這句話的意思是:當你選擇不被對方的情緒牽著走,你就仍然擁有對自己心神的主導權。怒氣不再把你推向失控的反應,而是讓你把精力留在真正重要的地方。
換句話說,忍耐不是要你什麼都不做,而是選擇不把心神交給別人的情緒,守住自己內在的安定。
很多人以為,只有「發脾氣」才能展現氣勢,否則就是被壓過去。但「氣勢」並不是靠怒氣堆砌出來的聲量,它來自內心的安定與清明。
不生氣,不等於沒有力量;相反地,當我們能在挑釁中保持冷靜,那份沉穩本身就是一種氣場。這樣的氣勢,比怒氣更持久,也更有說服力。
如此,我們就能把精力留給真正有價值的事物,比如時間。
時間是最有限也最寶貴的資源,如果因為一場爭執白白浪費一個上午,那才是划不來的事。
正如書中提醒的:沉默不等於什麼都不做,而是「看清事實,再採取必要的措施」。
該解釋時就解釋,該拒絕時就拒絕,但不讓情緒奪走了本來應該用來生活、創造、陪伴的心力。
終究,重點不在於「壓抑」或「逞一時口快」,重點在於把心力放在有價值的人事物上。而有沒有價值的判定來自於我們自己。
明白對我來說有價值的是什麼?把心力放在「有價值的事」,意思是,思考這件事、這麼做,對我有有什麼助益?會知道什麼事生氣或反擊其實沒有意義,如此一來,我們就能自然減少許多忿怒與煩惱。
當然,如果你覺得「追求爽快感」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,那麼,為了這個價值去爭辯、對抗,或許對你而言也無可厚非。只是,這樣的選擇,也意味著要接受它所帶來的後果。
我很喜歡草薙龍瞬的一個比諭,他說,試著「將他人視為遙遠的星星」。當被人惹怒時,不妨想,我對星星生氣幹嘛咧,即使在地球上對星星大罵,也無法解決任何事,對吧。
他人是星星,而我們的人生、時間,那些我們珍視的,有價值的事物,才是實實在在踏在腳下的大地。
⠀
⠀
當認同渴望遇見妄想地域
我們都希望被認同、被肯定、獲得好評。但若超過平衡的界限,就可能因為「過度渴望得到認可」而對現況心生不滿,甚至對世界生出怨懟。這樣的心態,就是作者在第19章提到的,對平靜內心的一個隱形強敵——他稱之為「我好棒棒心態」。
所謂「我好棒棒心態」,就是把「認同渴望」和「妄想地域」綁在一起,常見的表現包括:
- 渴望出人頭地,於是陷入無止境的比較;
- 渴望被大家注意,於是不分場合拼命展現自己;
- 過度依賴外界評價,結果要嘛變得優越高傲,要嘛陷入焦慮、自卑而走不出來。
認同渴望,就會心生不滿 。不論是哪一種,最後往往都會導向忿怒——對自己不滿、對他人怨懟,內心難以平靜。
歸根究底,渴望被認可,是因為我們無法真正認同自己的價值,認為只要得到某樣東西、成為某個狀態、擁有某種身份才能被稱讚,於是在意別人的眼光、追逐更多、更快、更好。然而,這種渴望永遠無法被滿足。
佛陀說,當我們被「渴求」的能量驅動時,不論現況有沒有改變,我們都依然會覺得「還不夠」。我的理解是:一旦把「渴望」當作推動前進的燃料,不管走了多遠,仍然是在燃燒匱乏。因為渴望的本質,就是不足夠。
書中的論述更完整,非常建議大家買書細讀。
減少痛苦的智慧
你知道嗎?在佛陀的教導裡,「聰明」並不是機智過人,而是懂得如何活得幸福快樂,擁有減少痛苦的智慧。
而慎怒、怨懟是幸福生活的絆腳石,因為它會讓你陷在過去,和沒有發生的未來中,無法在當下開始新的創造。也無法活得幸福快樂,甚而為他人提供價值,促成眾人的幸福。
正如書名,《佛陀智慧的生氣劍》不是一把對外爭勝負的武器,而是一把明斷是非,斬斷內心痛苦鎖鏈的智慧之劍。當我們願意練習看清事實、不被妄想與忿怒奪走內心的平靜,就能守護當下最寶貴的時間與能量。當我們學會這樣生活,幸福就不再遙遠,而是一步步在當下誕生。
當然,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把所有情緒都壓下來,變成一個不生氣的人,佛陀提醒我們的是:該生氣時就要生氣,但要把怒氣用在值得的地方。
真正的關鍵在於分辨:這件事是否觸及到重要的價值?是否需要透過表達憤怒來守護自己或他人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麼適度而清晰的表達,把怒氣化為有意識的力量,就是智慧。
聽到這裡,你也可以想一想:在你的生活中,最近有什麼情境是你可能掉進『妄想地域』的?下次遇到時,你能不能試著問自己——這是事實嗎?我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?
如果你對這本書感興趣,非常推薦你找來細讀,也歡迎你把這集、這本書分享給正在被焦慮或忿怒困擾的朋友。
願我們每一次起心動念,都能記得揮動這把智慧之劍,選擇把心力放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,即使在風聲怒浪中,依然能夠安然前行。
⠀⠀
訂閱靈感電子報,每月接收幫助你綻放豐盛的靈感真心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