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因為美國對台灣的關稅政策,週一的台股大跌,原物料市場也大幅震盪。很多人的荷包…還有心情,也一起受到衝擊。
連假那幾天,我看到有人在社群上開玩笑說:「如果週一回公司,發現某位同事比平常還安靜、低頭默默在工作,記得走過去拍拍他的肩。」
我另一半的工作跟進出口有關,當然也受到影響,雖然他提早準備預做了調整,但也像是捲進一場亂流中。
他還在國外出差,我關心他的時候,他的語氣很平穩,只說:「這種時候,有危機,也有轉機。大跌的時候,也可能是逢低布局的機會。」對他來說,風暴裡最重要的,是先站穩腳步。
我真的很佩服他那種內在的穩定感。不是裝沒事,而是他看清楚局勢,也做了準備。所以不會被恐懼捲走,有餘裕觀察節奏,不急著反應,也不慌忙應對。
今天就想跟你聊聊:當外在動盪時,如何保持內在的穩定。
當外在動盪時,如何保持內在穩定?
每個人在遇到變動的時候,反應都不太一樣。有些人焦急想掌握更多資訊,也有人忙著做點什麼來安撫心情。
但這時候,有個問題很值得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——
我們此刻的情緒,真的只是因為這次事件本身嗎?
有時候,其實是過去早就累積的壓力被觸動了,或是因為過去的經驗,導致腦中警鈴大作。
也有時候,是因為變化太快,我們的頭腦急著找出可以控制的事情,想換來一點安全感。
但問題是,當我們太快就跳進反應模式,就很容易被頭腦拉入一場虛構的追趕賽中。
外在一有動靜,就覺得自己得馬上做些什麼,深怕錯過了關鍵時機。
不需要對抗,只需要退出這場頭腦的遊戲
但其實,我們不需要急著對抗,也不需要馬上做決定。
最重要的,是先退出這場頭腦的遊戲。
因為頭腦的天性,就是在不確定的時候編寫劇本,幫助我們遠離可能發生的危機。一直推動我們修補外在,卻很少帶我們真正回到內在。
它告訴你:「你要趕快行動,不然就來不及了。」「如果你早點決定就好了⋯⋯」「要是⋯怎麼辦?」
但這些聲音,其實很多時候是來自恐懼,不是事實。
真正的穩定,不是你知道要做什麼,而是即使不知道,也能先不亂。
在行動之前,先回到自己的中心,重新確認此刻真正需要的是什麼。
這樣的狀態,就是跳脫頭腦的開始。
如何培養這份穩定感?
內在穩定,不是從外在控制而來,而是一種「與自己同在的能力」。
不見得要想辦法讓自己不焦慮,也不用努力讓一切看起來正常。
我們要未雨綢繆的是,透過日常的選擇,慢慢養出一種新的姿態。
那我們要怎麼在日常中,慢慢培養這份穩定感呢?
1. 當你發現情緒升起的時候,提醒自己:不急著做決定
尤其是你覺得很焦慮、懊悔、或是心裡不安的時候。
那就像你站在海邊看著浪湧上來,這時候最重要的,不是趕快衝出去游泳,而是先站穩、看清楚方向。
2. 覺察自己的頭腦的聲音,不急著相信它。
你可能會聽到很多聲音在說:「如果我早知道⋯⋯」「現在就應該⋯⋯不然就來不及了」
這些聲音,很容易把人帶進懊悔或孤注一擲的陷阱。
記得提醒自己:我不是正在思考的頭腦,而是那個正在覺察的存在。
念頭可以來來去去,不需要去阻止它們,也不需要全然相信。
這也是為什麼,在愈變動的時候,愈需要更多人保持在自己的中心。
不隨外境反應,不被外來能量影響。
那會是一種錨定的力量,不只是對自己有幫助,也能穩住周圍人的心。
會像風浪中的錨點,也穩定集體意識的中心。
真正支持我們走過風浪與變化的,是我們能不能在波動中站穩腳步。
不是要否認外界的變化,也不是假裝不受影響,而是練習不隨外境起伏,不讓世界的風浪牽走自己的節奏。
在任何情況下,都能回來與自己對齊。
什麼是與自己對齊
與自己對齊的意思是:
1. 回到內在中心,而非被外境牽動
轉向內在,重新對齊自己的核心價值、當下的真實感受與當前的身心狀態。
2. 不迷失在情緒或頭腦劇本中
當我們被焦慮、懊悔或急迫感捲走時,很容易失去自我定位。
對齊自己,就是在波動中清楚地知道:我不是那些念頭或情緒,而是那個可以觀照、選擇回應的存在。
3. 忠於自己的節奏與選擇,而非迎合外界期待
即使世界有各種聲音、別人有各種意見,我仍然可以回來聆聽內心,走我相信的步伐,而不被比較、焦慮或外在節奏催促。
4. 與自己的本質、靈魂頻率一致
不論外在經歷什麼,內在始終有個頻率或源頭,可以作為我們的指南與依靠。對齊自己,就是與這股源源不絕的靈魂能量連結。
這些,也都是你的力量。
安全感的來源
安全感,從來不是靠控制外在、避免變動,才能獲得。
真正的安全感來自內在。
是一種你知道你可以信任自己,也信任更大的宇宙安排的感覺。
當我們內心有這樣的信任,就不需要先得到什麼保證,才能安心。
這份穩定,可以從日常開始培養。
也許是規律的靜心,或是藉由書寫來看見當下的情緒與想法。
不為了解決問題而做,只是讓自己回到當下,感受自己的存在。
當身心與此時此刻連結,原本的焦慮也會漸漸鬆開。
因為焦慮這個感覺來自沒法改變的過去的故事,以及預想還沒發生的未來,你看,這是不是頭腦的劇本。
無論是市場的劇烈變動,還是生活中的起伏,這些都只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。
我們沒辦法掌握所有的變化,但可以選擇:怎麼與自己在一起,怎麼走自己的路。
走自己的路,不一定要做出什麼了不起的決定。
有時候,只需要停下來,聽見自己的聲音,再出發。
當我們的行動不為了討好市場、客戶,也不是為了填補焦慮而急著出手;
我們會願意停下來,聽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,再做選擇。
即使方向還不那麼明確,依然可以繼續往前走。
不需要一次看清全貌,只要每一步,都對得起自己的心。
這份穩定,也來自於,我們的內在空間,有餘裕去承載變化。
比方說:
我們會自然地,保持核心價值。
即使外界很混亂,我們仍然知道什麼是真正重要的,不會迷失方向。
我們會有靈活的彈性。
在不改變自己原則的前提下,嘗試不同的方式去解決問題。
我們也會更能順勢而為。
接受事情的自然發展,而不強求每一步都符合預期。
這種流動性讓我們能夠適應環境,同時保持自己的核心。
別人,是我們無法控制的。
大環境的變動、政策的改變、市場的走勢,也都不在我們的掌握中。
我們真正能著手調整與練習的,是自己——
是自己的節奏、自己的反應、自己的內在狀態。
當我們把注意力從「想改變他人」、「預測未來」拉回到「現在的我可以做什麼」、「我現在可以怎麼與自己同在」,那份力量就會回來。
不再消耗自己去掌控無法掌控的事,而是把能量收回,投注在自己身上。
因為我們不需要外界先穩定,才能感到安穩。
我們可以先穩定自己,然後,也讓那份穩定成為周圍的力量。
猶豫不決的原因
我觀察到,許多人在行動之前猶豫不決,是因為想要一次做對。
想要找到一個穩賺不賠的投資,或是,絕不會錯的決策。
我這裡指的不是金融上的投資哦,可能是要不要學一個新的技術,要不要買房,要不要創業,事業的方向要不要轉向等等。
但真相是:沒有人能夠提供你保證。
然而你可以給自己保証,我們可以保證自己願意承擔選擇。
即使發生了不願預見的事,我願意為自己負責,我可以承擔。
市場策略並非只是觀察數據、評估趨勢,更來自於一種內在的穩定與覺知。
當我們能夠回到自己的中心,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標,就能夠制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策略。
我們每個人,都需要一個回到自己的方式。
於是能夠在需要的時候保持內在的確定性。
知道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。
知道什麼方式能讓我重新和內在連結。
不論此刻你是否正在經歷一段生命的轉變期,如果你想要找到自己的節奏與穩定,我想邀請你來參加《內在空間調頻》課,這是一段聲音引導的旅程,會帶你清理內在的空間,讓你重新與真實的靈魂頻率對齊,回歸內在平衡與流動,進入更開闊、輕盈的生命狀態。
喜歡今天的內容嗎?歡迎留言或來信和我分享你的體驗和看法,如果這集內容對你有幫助,也歡迎你分享給需要的人,讓我們一起把這份能量傳遞出去。
祝福你即使在變動中,也安住在自己的中心。